丹尼索瓦人这号“古人类”,骨头埋在中国,基因却飘去了东南亚和大洋洲,听着就玄乎。西伯利亚那根小指头刚冒头,甘肃夏河的下颌骨就上场了,一下把人类历史往前推了16万年。
问题是,化石留在中国,血统却跑去了热带雨林?中科院这一套基因追踪玩下来,才发现人类迁徙那点事儿,全写在东南亚土著的DNA里。
谁跟谁生过孩子、谁跟谁住过山洞,都藏在碱基顺序里。这一场跨越十万年的“失散家族大团圆”,终究要从青藏高原说起。
2000年,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山脉的丹尼索瓦洞,考古学家挖出了一根看似普通的手指骨。
2010年,德国斯万特·帕博团队解析这段DNA,结果惊呆了全球古人类学界:这根骨头不属于现代人类,也不属于尼安德特人,而是一种全新古人类类型,丹尼索瓦人由此得名。
但故事的“翻篇”,发生在2019年5月。这一次,主角不是西伯利亚的冰雪,而是中国甘肃夏河县下马圈洞。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德国马普学会联合发布论文,确认一块距今约16万年的下颌骨化石来自丹尼索瓦人。
这块骨头,不仅刷新了该物种已知活动时间,更重要的是,它的发现地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处海拔2800米,远离此前已知的北亚活动区域。
这枚化石不是带着标签出现的。它没有可用于测序的DNA,但中国团队通过蛋白质质谱技术进行分析,识别出一组与丹尼索瓦人完全匹配的牙骨蛋白。
这种技术,绕开了DNA保存不良的障碍,首次将古蛋白用于古人种识别,成为人类学上的一大突破。
青藏高原并不好混,气压低、含氧少、寒冷干燥。科学家团队复原了化石所在洞穴的古环境,推断出这位丹尼索瓦人生活在约16万年前,且能适应高原气候,这意味着丹尼索瓦人是最早“定居高原”的人种之一,比现代藏族的祖先还早了数万年。
再对比阿尔泰山洞的手指骨,夏河下颌骨反而更古老。这直接推翻了“丹尼索瓦人是西伯利亚土著”的定论。
夏河成了目前丹尼索瓦人已知的最南端、最早期的核心活动区域。这一发现,也促使全球古人类学者开始重新梳理丹尼索瓦人的迁徙路径与栖息地。
不仅如此,中国团队还注意到,夏河丹尼索瓦人与东亚古人类在牙齿结构上有高度相似,这说明丹尼索瓦人与东亚某些族群可能曾有接触、融合,甚至共同生活历史。青藏高原不再只是他们“偶尔路过”的高地,而可能正是他们的重要聚居地。
这么一块骨头,背后牵出的,是整整十万年的人类迁徙线路重建。夏河不是配角,是剧本重写的开头页。
最让科学家疑惑的,不是“丹尼索瓦人存在过”,而是“他们的基因到底去哪了”。骨头留在中国,基因却在几千公里外“开枝散叶”,扎根东南亚、大洋洲的原住民体内。
中科院古人类遗传研究平台,2019年起启动了东南亚大规模基因采样工程,最终采集3023例全基因组样本。他们的发现令人震惊:菲律宾、巴布亚、澳大利亚土著体内的丹尼索瓦人基因占比达到4%至6%,远超中国汉族的几乎为零。
基因是怎么“飘”过去的?关键时间点出现在距今5万年前左右。现代智人自非洲向东迁徙,沿着南亚进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这条路线恰好穿过青藏高原南麓及中南半岛北缘,而夏河等遗址所在地正处于这个“基因大通道”的北口。
中科院付巧妹团队结合青藏样本与南洋基因组比对后发现,东南亚原住民体内的丹尼索瓦基因,不来源于阿尔泰山洞的分支,而更接近夏河下颌骨系谱。
也就是说,是生活在中国地区的丹尼索瓦人,与早期智人在南下过程中发生过“深度基因交流”,这些基因随后跟随智人“南下南洋”。
这不是一次性交配留下的痕迹,而是长期共处甚至共族的痕迹。在巴布亚和新几内亚的高地原住民中,至今仍能找到与丹尼索瓦基因强相关的免疫系统变异,这些变异能增强人类对高温潮湿病原的抵抗力。
2012年后,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马普所等机构加入中方合作,对比数据进一步确认:东南亚的丹尼索瓦基因样本多样性极高,说明交流历史早、次数多、时间跨度大。
这也解释了为何丹尼索瓦人的“形迹”集中在中国,而他们的“后裔”却扎根南洋。因为那些基因,是跟着迁徙路线走的。而路线的发源地,还是中国西部那条横跨高原与雨林的“人类高速公路”。
有骨头、有基因,却没有后人传承。丹尼索瓦人消失的方式,比任何一种古人类更安静。他们没有大规模灭绝的遗址,也没有被记录在任何文明的传说里。
唯一能证明他们存在的,是澳洲、菲律宾、巴布亚人群的血液样本中,那些静静存在的碱基突变。
他们为何会被“历史抹除”?中科院在2022年发布的研究显示,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交界处的古人类曾经历过剧烈替代事件。
随着新型石器和聚居农业的兴起,智人在语言、组织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均更具优势,丹尼索瓦人被边缘化、融合,最终从族群上消失。
这并非简单的“强弱相争”,而是一场深层文化演化的结构性洗牌。
中科院团队在云南、广西、四川多个古遗址中,发现早期智人遗迹与丹尼索瓦技术体系并存长达千年,两者存在共生关系。这种“共居不共治”的格局,意味着丹尼索瓦人既没有被驱逐,也没能主导。
他们的“退出”,没有硝烟,没有哀鸣,只有一段段沉入遗传图谱的片段DNA。这些DNA中的某些基因段,被现代人保留下来,成为对高原缺氧的适应、对热带病原的免疫机制,成为“他们最后的存在形式”。
今天,丹尼索瓦这个名字,是由中国学者主导研究、由中国高原提供化石、由中国基因数据推动认知。
他们虽无文献记载,但在中国土地上留下了人类进化的确凿证据。那些埋在青藏黄土层下的碎骨,如今正由中国科研体系一个个拼回人类的历史图景。
这场关于基因的追踪游戏,结局不在实验室,也不在太平洋,而在我们脚下的这片高原——这里,是丹尼索瓦人的家。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中国青年报.2020-11-17.
Nature:夏河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持续生存到距今约4万年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24-07-04.
付巧妹:用古DNA研究探源中华文明.中科院之声.2020-08-16.
东南亚大陆的基因故事,首次集体讲述.中科院物理所.2025-05-22.
透视2022诺奖:人类如何诞生?.澎湃新闻.2022-10-04.
【中国科学报】全球人类基因组研究“最后一块拼图”找到了.中国科学院.2025-05-19.
Nat Rev Genet | 十余年来的丹尼索瓦人遗传学研究.基因组学研究前沿.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