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金穗麦浪”突击队推广高科技航天稻种。广东共青团供图
今年暑期,一群“数字青年”走进乡村。他们把历史画上墙,以AR技术唤醒古村文化记忆;将算法种进田,用人工智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把镜头对准景,以短视频记录美丽乡村新风貌。
连日来,超1.3万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奔赴全省县镇村一线,火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为基层发展破解难题。今年共有243所省内外高校、中职技工学校,15万名大学生参与行动,比去年增加5万多人。
这是广东共青团深入开展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下称“突击队行动”)的第3年。
广东共青团相关负责人表示,3年来,突击队行动紧扣“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提档升级,机制化组织化带动青年向县域流动,既为青年成长搭台,更让县镇村获得实打实的发展动能,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青春力量。
校地联动▶▷
基层解题有了“金钥匙”
今年初,20多名佛山大学学生组建“‘渔’跃乡村”实践团,为云浮市新兴县东成镇都斛村研发集鱼苗抗应激试剂、水体温度与溶氧量控制于一体的运输设备,解决了当地罗非鱼苗长距离运输的难题,使鱼苗运输存活率提升至95%以上,每车次运输成本降低20%—30%。
一线有呼声,大学生“点对点”作答。2023年起,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升级为突击队行动,每年在高校组建突击队,以“县域+高校”模式,针对性破解基层发展难题。
自启动以来,各地共青团坚持“县镇出题、高校揭榜、滚动推进、长期结对”工作模式,组织动员青年人才、项目、技术入县下乡,累计推动镇街27734个需求实现结对,为基层发展破除痛点、打通堵点找到“金钥匙”。
其中,广东共青团推出“百千万校地通”线上平台,由镇村发出服务需求,高校突击队响应“接单”,实现了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全省1612个镇街通过该平台发布需求,吸引超3.7万支突击队注册,聘请6626位院士、教授(含副教授)担任指导老师,直接推动20万省内外高校大学生入县下乡,带动60万青年深入基层服务,有效助力“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当前,突击队行动已实现县(市、区)、省内高校全覆盖。其中,珠三角9市平均每市迎来6000名大学生,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2市平均每市迎来超7000人,形成了规模够大、范围够广、类型够全的青春服务网络。
这既是校地资源深度融合、协同服务基层的创新探索,也是共建高校“大思政”体系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广东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中心大局,聚焦岭南特色产业、海洋产业、乡村集体经济等10个重点领域的发展痛点,构建“前端培育、中端实践、后端孵化、跟踪研究”全链条育人体系,打造了一批专业强、模式精、特色明显的优秀团队。
在此过程中,青年大学生浸润式走向社会、走进基层,在“百千万工程”一线深耕学术实践、主题实践、体验实践等,到乡村大课堂中深挖“真难题”、细答“真问题”,在投身广东高质量发展中持续迸发创新活力、提升综合能力,在挺膺担当中实现人生价值。
科技赋能▶▷
为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
在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中山大学“‘兴’有渔力”突击队正顶着烈日记录黄立鱼的生长数据。团队研发出以基因编辑为核心的鱼苗,这些鱼苗生长更快、体型更大,良种率达95%、存活率达87%,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大学生们进一步提出“鱼虾混养”模式,使养殖户年均增收3万—5万元。
在江门鹤山龙口镇,一座有着750年历史的岭南古村——霄南村悄然发生改变。老墙变身画布,鲜卑纹样“跃上”墙头,AR互动、H5导览、文创产品等数智文旅新形式纷纷上线。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鲜’为人知”突击队绘画了33米长“红旗渠颂”大型壁画,开发30余款融合鲜卑图腾与岭南元素的文创产品,构建出独具辨识度的古村IP。
青年大学生的到来,有效助力了广袤乡村发展面貌的改变。他们扎根镇村躬身实干,助农增收,参与乡村治理,将各类科创成果、创新创意从课堂、实验室带到田间地头,在乡村一线落地转化,为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
为更好发挥青年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推动更多成果在基层一线转化应用,近年来,广东共青团构建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一体化贯通的实践育人体系,在前端通过“攀登计划”培育孵化项目、中端以“挑战杯”系列竞赛打磨交流、后端组建突击队到县域转化,形成完整闭环,不断激活青春创新动能。3年来,累计投入5842万元,重点资助2288个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落地转化。
作为重要一环,“挑战杯”系列竞赛备受关注。今年5月,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肇庆收官,全省161所高校共3.6万余件科创作品参赛,覆盖超20万名大学生。
今年,广东共青团创新赛事机制,紧扣“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需求,联合肇庆市政府举办“挑战杯”专项赛。赛事吸引全省2971支团队、上万名师生深入肇庆7个典型镇村,围绕产业规划、乡村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产出3000份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规划运营方案。部分方案已签约落地,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如今,越来越多技术团队、文创项目转化为突击队,源源不断为县镇村全方位发展注入能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领衔“水稻智慧农场”突击队,依托AI、无人机、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在茂名、河源等地建成7个水稻种植“无人农场”,实现超万亩稻田耕种管收全环节智能化管理,生产效率提升3倍,水稻产量增幅达30%以上;
广东海洋大学“红墨一号”实践团针对扇贝种质退化难题,成功选育“橙黄1号”新品种,并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规模化繁育体系,使扇贝养殖周期缩短至5个月,成贝重量增加50%,养殖户收益提升3倍,突破水产育苗的技术瓶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篮瑶绣实践团建成全国首个瑶绣纹样IP库,带动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1600名绣娘年均增收3.2万元,形成年产能5.9万件的产业链,实现从零散手作到规模产业的跨越式升级;
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筑梦圣狮”突击队加持下,中山市沙溪镇圣狮古村摇身变成集艺术展览、非遗主题研学于一体的综合体,年均新增文旅消费超500万元,民宿集群接待量增长170%……
当前,突击队行动正联合相关部门,推动举办“乡见新图景·艺述‘百千万’”——2025年广东省大学生暑期美术创作实践活动、大学生助力广东“百千万工程”金点子征集活动等,将进一步探索“赛事搭台、青年参与、地方受益”模式,让更多成果扎根乡土。
双向奔赴▶▷
让人才涌入发展“新高地”
在今年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宣布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广东共青团迅速响应,积极担当作为,实施“1+6”工程,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基层干事创业的平台。
其中,“青年实干家计划”自去年起在部分高校和地市试点,今年向全省铺开,聚焦地方产业发展急需学科,选聘一批全日制在读硕博士研究生到基层兼职。
“开展实岗服务,让我有更多机会将所学运用到田间地头,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收获了更多成长。”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葛欣说。他是突击队队员,也是通过“青年实干家计划”受聘的梅州市蕉岭县蓝坊镇团委副书记。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陈麒安也是其中一员。他担任肇庆市大学生联合会副秘书长,带领北京大学硕博士生组建突击队3次赴肇庆,深入8个乡镇、12家企业蹲点调研,形成《粤中福祉谋发展,锦绣乡村创佳绩》《湾区新秀育新力,地空智慧写华章》等多份调研报告,为地方决策提供参考。
此外,陈麒安还组织10余场“百万英才汇南粤”校地青年发展座谈会、青年人才沙龙等主题活动,联系并带领200余名肇庆籍外省就读学子实地走访小鹏汽车、宁德时代等高新科技企业,推动成立校地共建青年人才联络站。
如今,有超过700位像陈麒安一样的硕博士在广东县域实岗服务。他们发挥专业所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广东的基层实践中检验课堂所学、锤炼本领,实现青年成长成才与乡村发展的“双向奔赴”。
3年来,广东共青团共动员152支省外“双一流”建设高校突击队来粤开展服务,形成“全国青年看广东、青春力量助广东”的生动局面,组建120余支港澳台侨、留学生突击队以青年视角和国际化视野,讲好广东县域发展故事。今年6月,广东财经大学“留”影南粤实践团与兴宁市人民政府联合出品《Hi 兴宁》《鸽出兴宁》《兴宁赏灯》视频三部曲,以留学生视角全面展示当地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广东共青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突击队行动将聚焦“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目标,进一步深化“挂图作战”模式,结合地方重点发展任务和高校资源禀赋,推动“校地”双向合作扩展到“校地企”三方协同模式,为青年搭建施展拳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青春能量,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一体发展。
撰文:姚昱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