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通信信息报
(记者 叶菁)当台风“杨柳”以每秒38米的风速侵袭福建沿海,狂风暴雨破坏了村庄的电力与通信;当河北涿州遭遇罕见暴雨,洪水淹没233个村庄的通信基站,信号中断;当北京密云山区因山体滑坡光缆中断,救援受阻——在这些危急时刻,一部寻常的智能手机,售价2000多元,却通过三万六千公里外的中国天通卫星,连接了外界。它不需要更换号码,无需携带笨重的专业设备,只需指尖轻点“卫星通话”按钮,便能将求救信号传向全国应急指挥中心。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由中国电信联合国内知名厂商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手机直连卫星技术所构建的“天地一体”通信生命线。
过去,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地面通信网络极易瘫痪,而传统卫星电话体积大、价格高、操作复杂,仅限少数专业机构使用,普通民众几乎无法触及。如今,随着天通一号、天通二号卫星系统的组网完成,以及5G终端与卫星通信模组的深度融合,一部普通手机即可实现语音、短信甚至低速数据的卫星传输。这条由电波编织的“苍穹之线”,正在成为守护亿万国民生命安全的无形长城。
技术破壁:从专业设备到千元机的“通天之路”
“天地网络、全域覆盖、平急两用、守护安全——这是直连卫星的十二字真谛。”福建电信应急住建中心副总监罗建平道出核心。
2023年8月,中国电信联合华为发布Mate 60 Pro 手机,智能手机直连卫星通话技术正式步入商用。这一里程碑事件震惊全球通信界,在此之前,卫星通信长期被锁定在专业领域:军用卫星电话价格动辄数万元,体积庞大,需外接定向天线;民用设备终端也普遍价格高昂,且操作复杂,普通人难以驾驭。而在测试中,一部华为Mate 60 Pro在无地面网络覆盖的荒漠中,即可通过天通一号卫星拨通北京的应急指挥中心电话,全程语音清晰、延迟可控,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卫星通信民用化进程中实现“弯道超车”。
这一突破的核心,在于攻克了三大技术壁垒。首先是天线小型化难题。传统卫星终端需配备多根外置天线以捕捉微弱的卫星信号,而手机空间有限,无法容纳。中国电信与华为团队通过多频段天线复用技术,将5G、4G与卫星通信天线集成于同一模组,采用高增益相控阵设计,并结合AI驱动的波束成形算法,使内置天线在保持毫米级厚度的同时,接收灵敏度达到-128dBm,接近专业设备水平。其次是同频干扰消除。地面5G信号强度远高于卫星信号,极易造成“淹没效应”。为此,研发团队开发了动态频谱感知与干扰抑制系统,可在毫秒级时间内识别并屏蔽干扰源,确保卫星链路稳定。第三是功耗控制。直连卫星通常耗电剧烈,早期测试中手机仅能维持10分钟通话。通过优化基带芯片调度策略、引入低功耗待机模式及智能唤醒机制,最终将单次卫星通话功耗降低至普通5G通话的1.5倍,实现“可用、可持续”。
真正将技术推向大众的,是2025年6月发布的麦芒40。这款由中国电信深度定制的千元机,搭载了自研的天翼芯片模组,集成度高、成本低,配合规模化生产,将整机价格将至2000元档。这一价格不仅远低于万元级的国际卫星手机,甚至低于许多旗舰5G机型。更关键的是,用户无需换卡换号,只需开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即可便捷接入卫星网络或地面蜂窝网络,时刻享受天地一体融合通信服务。最关键的是,中国电信还特别赠送了“麦芒40天通卫星通信权益卡”,用户可兑换一年直连卫星功能服务及50分钟卫星通话、50条卫星短信权益。这一技术普惠的背后,是产业链的全面协同。截至2025年8月,全国已有35款终端支持该功能,形成完整的产品矩阵。
从“信息孤岛”到“全域调度”:应急管理平台重塑救援效率
2025年8月,台风“杨柳”正面袭击福建沿海,某高风险村因山体滑坡导致地面网络中断。此时,村委会工作人员通过麦芒40手机拨打的卫星电话,成为外界了解灾情的重要窗口。福建省应急管理厅通过“天通卫星一体化平台”,实时追踪该手机的位置信息与通话状态,立即协调工作人员抢险救灾。这一幕,正是中国电信卫星通信技术在应急场景中的典型应用。
作为国内首个省级卫星电话管理平台,福建“天通卫星一体化平台”创造了多项行业第一:首次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应急机构全覆盖,首次整合政府应急、消防、电力等12个行业系统,达成3550个高风险区域99%以上设备在线率,实现平时的实时在线监管与应急时的集中指挥调度,在近年来的防汛防台风实践中发挥出关键的应急通信保障作用。
平急两用的设计理念让平台不止于应急。在日常管理中,系统要求高风险区域用户每月进行1-2次拨测,未达标设备会自动生成统计报表;在森林防火期,平台可划定重点监控区域,当检测到卫星电话在禁区活动时,立即触发预警机制。这种“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模式,已在福建7万个村居委会推广,按风险等级配置设备资源,形成“高风险区域优先覆盖、中低风险区域动态调整”的资源配置策略。罗建平介绍:“过去我们不知道卫星通信设备是否在用、电量是否充足。现在,每一部终端都是‘活’的,平台能实时掌握它的状态,我们不仅要让卫星电话‘能用’,更要‘好用’‘常用’,通过管理创新让技术真正落地。”
如今,这一模式正在向浙江、四川、云南等灾害频发省份推广。未来,平台还将接入AI预测模型,结合气象卫星、雷达回波与土壤湿度数据,实现“灾害发生前72小时预警、48小时布防、24小时响应”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从“行业特例”到“大众刚需”:卫星通信守护人人安全
“我们以为再也出不去了。”2024年8月,青海格尔木的一对自驾夫妻在回忆获救经历时仍心有余悸。他们在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时车辆陷入泥潭,手机无信号,食物仅剩一天。危急时刻,丈夫想起新买的华为Mate 60 Pro支持卫星通信,便尝试发送求救短信。15分钟后,救援队通过卫星定位锁定位置,3小时后抵达现场。类似的故事在全国不断上演:西藏墨脱的徒步者通过卫星短信发送坐标获救;北京密云山区村民在暴雨断网三天后用卫星电话联系外界;福建渔民在距岸80海里的渔场通过卫星与家人报平安……这些真实案例,正在悄然改变人们对“安全”的定义。
中国电信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推出“免费政策”加速技术普及:2025年5月福建电信联合福建省应急管理厅在国内率先推出手机直连卫星“免费政策”,针对汛期的防汛工作人员免费开通直连卫星功能,让直连卫星技术更快、更广泛、更低成本地提升基层防汛应急保障能力以及守护抢险救灾人员的安全。这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有效解决了推广初期的用户顾虑。更重要的是,技术普及并未以牺牲隐私为代价。平台采用权限分级管理机制:个人用户的位置信息仅在触发紧急呼叫时向授权救援机构开放,日常使用中完全加密存储,确保“安全”与“隐私”并重。
市场反馈印证了这一需求的爆发。麦芒40自上市以来备受户外爱好者、远洋渔民、地质勘探人员等群体的青睐。中国电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信手机直连卫星用户突破240万,卫星通信业务收入增长71.2%,展示出消费级卫星通信市场的巨大潜力。罗建平感慨:“当卫星通信从‘奢侈品’变成‘日用品’,意味着我们的应急体系已从‘重点保障’走向‘全民覆盖’。”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社会安全理念的进步——每个人都应拥有在绝境中发出声音的权利。
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从行业应用到大众普及,中国电信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的发展轨迹,正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缩影。当天通卫星在3.6万公里高空织就通信网络,当麦芒40在千元机市场普及,当应急管理平台在暴风骤雨中守护万家灯火,这条“天地一体”的信息生命线,正以科技的温度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中国电信用自主创新的力量,让每个受困者都能看到希望之光。这,就是中国通信的硬实力,更是守护民生的软实力。
上一篇:首个人形机器人“百米飞人”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