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2023年生成式AI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应用,标志着后人类文化进入实践深化阶段。”日前,《中国后人类文化年度发展报告2023年》于上海书展发布。
随着ChatGPT及AI生成式技术的快速兴起,科技深度渗透至文化领域,在虚拟舞台呈现、AI音乐创作等方面带来新突破。在此背景下,人类的语言表达、身份认知以及社会结构均面临技术变革带来的深刻影响。2023年被视为后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中国后人类文化年度发展报告2023年》一书聚焦观念、技术、产业、情感、艺术、元宇宙建设六重研究视阈,系统梳理了人机协同背景下文化领域的重构与发展趋势。
在活动现场,与会学者就AI时代的文化教育、艺术创新等议题展开交流。该书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结合创作实践分享道:“AI已深度参与文化生产全流程,形成人机协作新模式,但也需关注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问题,平衡技术进步与文化多样性保护。”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罗岗从文学与文化研究视角出发,他认为,在AI生成内容普及的背景下,人类基于生命体验的情感表达具有不可替代性,研究AI诗歌与人类诗歌的差异有助于明确人类文化的独特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教授吴娱玉认为,虚拟偶像身份争议、AI作品版权归属等问题凸显伦理规范的必要性,报告提出的多学科协同治理方案为技术与人文平衡发展提供了路径参考。
此次活动由上海三联书店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签售环节吸引众多读者排队购书,体现公众对这一前沿课题的关注。
原标题:《AI深度参与,后人类时代如何平衡技术与文化多样性保护》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郭影
来源:作者: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