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萧山区,工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8月28日,萧山再次高规格召开新型工业化大会,连续3年围绕工业这一主题,集全区之力闯出新型工业化的萧山之路。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大会主题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把握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内在逻辑,明确萧山推进制造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今年以来,萧山以“两新”深度融合为引领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1-7月,萧山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3%,连续11个月保持在6%以上增长;工业投资增速17.3%,连续6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三夺“浙江制造天工鼎”,进阶“天工金鼎”,成为全省少数同时夺得科技创新鼎、天工金鼎“双鼎”的区县之一;入选全省首批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化纤纺织)试点名单……工业率百业、定乾坤,牢牢稳住了萧山经济基本盘。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作为萧山的立区之本、强区之基,工业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全局。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涌起,以“两新”深度融合牵引工业能级跃升,萧山何以开启下一个“黄金时代”?
产业升维
日前,浙江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紧扣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和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目标,打造新质生产力竞争高地。
“两新”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过去很多年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萧山是全省首个出口、消费、投资三项指标均突破千亿元的大区,在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交织背景下,“三驾马车”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在减弱。
何以解忧?唯有创新!今年以来,萧山区委和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在多个场合对萧山经济发展作出新的判断——立足工业大区这一核心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从工业大区向创新强区全面跃升。
产业集群迭代升级——
今年,萧山立足产业本底,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际,迭代了“2+3+X”先进制造业体系。其中,“2”即新材料和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两大优势产业,“3”即智能物联、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萧山将“X”个未来产业升级为“5+N”体系结构,即围绕通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生物育种等5大风口潜力产业和未来网络、先进能源、前沿新材料、无人驾驶、激光制造等前沿领域,抢占产业新领域新赛道。
这是萧山对产业体系的全新梳理与重大判断,既扎实基础,做优本底优势,又目光长远,发力未来产业新赛道。可以期待,“2+3+X”先进制造业集群与“5+N”未来产业体系,将为萧山迈向创新强区提供强大动能。
科创引领创新驱动——
近日,总投资2.4亿元的华澜微“数据智造基地”项目落地信息港。作为国内少数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存储控制芯片、存储模组及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企业,华澜微在多个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保障数据安全。萧山立足本土优势,聚焦数据计算和存储领域,以“政府基金+企业资本”的模式,依托“链主”企业华澜微多方合资成立澜盾公司,打造全省存储产业基地首期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典型案例,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布。
在低空经济产业,萧山依托龙兴航电这一航电领域的准独角兽企业,推动建设全省第一个航空技术验证中心,该中心将提升航空电子技术研发与验证能力,填补浙江在航空适航认证领域的空白。龙头企业牵引下,无人机、通用航空零部件、地面系统、飞行保障等上下游企业将向萧山集聚,进一步强化区域低空经济产业生态。
科创生态加速形成——
今年以来,萧山加码打造“青年向往之城”,推出基金助力、人才支撑、场景开放系列举措,将用足用好包含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区创业发展引导基金、区潮启航天使引导基金及园区母基金在内的百亿级“33N”产业基金集群。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通过“直投+子基金”等形式,加大对早期科创项目、招商引资项目、重大产业项目、园区内项目的支持。
的确,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企业,传统不等于低端,旧业态也能孕育新科技、新动能。“两新”深度融合,萧山正为浙江乃至全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经验样本。
数智赋能
在萧山,制造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萧山拥有1700多家规上企业,是全省制造业场景最丰富的区县。”萧山区经信局主要负责人说,传统产业支撑起了萧山工业体量的基本盘,缔造了如今的萧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萧山绝不是割裂式地腾“旧”换“新”,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变革,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人工智能,是关键的突破口。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一个时代。”在日前召开的萧山区人工智能发展大会上,萧山区委主要负责人就旗帜鲜明地表示,人工智能时代,萧山不能错过,更加不会错过。
如何以AI赋能制造业发展?今年以来,萧山深入调研了60余家骨干企业,召开了15场座谈会,摸排了120项具体需求,以“一点突破、行业受益”的准则,遴选出十大制造业AI应用场景“揭榜挂帅”清单,助力企业实现“智造变革”。
在研发设计环节,萧山打造图纸智能解析设计、工业参数智能配比两大场景。在国内传统印染龙头企业航民股份,由水木物联提供的工艺数字化设计服务,为企业实现工序排布、工艺指令等自动生成,缩短工艺设计周期,减少设计错误约30%。
在生产制造环节,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应用于仓储物料分拣、化纤制造上料、自动化产线协同以及智能检测等方面。在恒远化纤,机器人正精准实现生产线物料的抓取、定位、转运,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提高效率达50%。
在运营管理环节,萧山针对产品营销、供应等环节,量身定制应用场景。在正凯集团,动态市场响应、精准客户触达、智能客户服务、市场需求预测等AI应用,为企业降低18%的营销成本;在亚太机电,供应商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企业降低5%的采购成本。
据了解,经充分训练落地后,8个场景可提高效率30%以上,7个场景可提升准确率15%以上,6个场景可减少人工50%以上。“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集,让企业需求可见、供给服务可见、应用成效可见、投入产出可见,全力推动‘AI+新制造’成为萧山经济新标识、浙江制造新品牌。”萧山区经信局主要负责人说。
明确路径,萧山更有真金白银。针对企业反映的“技术新,不敢投”的顾虑,萧山在全省首创提出了场景券,与算力券、数改券、语料券、模型券等设立每年2.4亿元“五券齐发”AI赋能政策体系,助力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先人一招、快人一步。
今年,萧山还将建设长三角(杭州)AI赋能新型工业化能力中心,实施AI陪跑送服务、数改陪跑送配套,力争三年内服务工业企业2000家以上。同时,编制AI赋能的行业应用指引清单,组织AI赋能“看样学样仿样”,实现成熟一个、应用一个、推广一个,推动数字化改造2.0行业扩面覆盖,全力打造“浙江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第一区”。
成效逐步显现。近日,浙江省经信厅公布的浙江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首批试点名单中,萧山区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化纤纺织)试点成功入围。在萧山,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AI聚焦产业链优势和数字化基础,形成覆盖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体系,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聚链拓圈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双向奔赴,萧山和企业更要双向奔赴。
改革开放以来,从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异军突起”,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从浙江第一个迈入全国百强县,到率先实现工业产值冲千亿元……萧山的发展史背后,是一部敢于突破体制机制、自然条件、经济周期等多重约束条件的创新史,更是一部民营企业家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创业史。
“我们以刀刃向内的改革,破除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萧山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萧山以“优企有地·数据竞地”为导向,在全省首创创新裂变、转型裂变、链式裂变、增值裂变四大“内生裂变”模式,通过“一碗水端平”“一把尺量齐”“一盘棋统筹”“一条链管理”“一张图规划”,保障企业发展的各类要素,吸引了科百特、先临三维等45个本土企业优质项目落地,总投资达160亿元。
今年,萧山将持续迭代优化内生裂变改革,建立内生裂变项目三年储备库(2025—2027年),实行“优进劣汰”动态储备机制,以“全链赋能”要素多重保障整合“供地+供楼”“人才+基金”“科创+智造”等全要素资源,对纳入重点培育名单的企业,集中全区力量为其破解用地、空间、能耗等要素瓶颈,让“好项目”有“好空间”。
萧山,要为企业创造最优发展环境——
实施“聚链拓圈”行动。具体来说,就是鼓励区内链主型企业、终端集成型企业、平台型企业等“聚链”企业向本地企业开放供应链,在区内企业释放订单,让产业链企业共享发展红利。
上下游企业如何对齐颗粒度?萧山围绕“聚链”企业招引和培育上下游企业,构建“上下贯通”的产业链体系,降低“聚链”企业订单响应周期和物流成本,增强区内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一句话:聚的是产业链,拓的是生态圈。
开展“家门口的订单”对接会。按照“企业提需求、政府链产业”的理念,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大企业发包、小企业接招”等多种形式,带动链上企业提升市场拓展能力。今年以来,萧山围绕汽车零部件、低空经济等多个产业,与吉利集团旗下吉利汽车、沃飞长空等企业携手,共筑创新链、共赢产业链、共享生态链。
重视制造业企业梯队培育。在企业规模升档上,萧山坚持做实“底盘”、做大“中盘”、做强“上盘”,培育了亿元—10亿—50亿—百亿制造业企业梯队;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上,萧山聚焦“链式、扩量、提质、融合、拓市”开展陪伴式增值服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9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6家。
此外,今年以来,萧山深入推进“助企二十条”和“法护营商十八条”攻坚,迭代“政策找人、服务上门”的助企陪跑机制,确保“真金白银”精准直达企业,让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政企携手的萧山,正同心同向迈向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迎来更具竞争力的“黄金时代”。
本版图片由萧山区经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