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前沿学科,核医学正广泛应用于各个疾病的检查治疗中。这些技术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乔治·查尔斯·德海韦西利用重水的示踪原理来研究金鱼与外界水交换机制。
近年来,核医学进入高速发展的分子影像时代,目前拥有两个卓越的“神器”——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在评估肾功能、早期发现冠心病并预测治疗效果、诊断大脑疾病及评估神经功能,以及诊断并区分全身骨骼疾病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临床价值。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堪称“现代医学高科技之冠”,一次检查即可同时获取病变部位的精确解剖结构与功能代谢信息,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发展史上的革命性突破。
简单来说,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给身体“拍照片”,侧重于观察器官的形状和结构。而核医学的影像技术则独辟蹊径,更像是给身体“读心”,能够深入到身体分子水平,洞察其活动及功能。
不过,依然有不少患者谈“核”色变。他们最关心的是核医学检查会不会致癌;做完检查需不需要隔离;PET-CT报告显示“代谢”高就是患癌了等等。
经过长期研究和临床试验,这两种检查使用的放射性核素剂量在安全范围内。像一次PET-CT检查接收的辐射量约7~15毫西弗,相当于高原地区生活1月的暴露量,代谢24小时后,辐射量就和手机待机差不多了。
另外,患者完成这些检查后,体内的放射性剂量已降至安全范围内,因此不用隔离。PET-CT报告提示“代谢高”,也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炎症、感染、良性肿瘤或其他非癌症性疾病。
更令人欣喜的是,现在核医学诊断技术还能提前发现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学特征之一,是淀粉样蛋白在大脑内沉积形成淀粉样斑块,俗称“老年斑”。
这种“老年斑”是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标准,但它早早就会在大脑皮层里“潜伏”起来,比症状出现要早15至20年。如今,淀粉样蛋白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Aβ-PET)能在症状出现前探测到“老年斑”,从而实现疾病的早期、无创、精准诊断。
期待未来,核医学能涌现更多新技术,来看穿我们身体的“小秘密”。 (本报记者 王雨红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