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百度旗下的91助手官方发布消息,该应用将于2025年9月27日23:59起全面停止所有服务。
消息传来,让人唏嘘不已,但却不震惊。
91助手其实早在四五年前就已成为植物人,挺到2025年才拔管,也算给了从业者情感上的一个心理缓冲期。
从当年继微信之后的“移动互联网又一张船票”,到今天的彻底退场,91 助手的终局,也让外界重新审视十二年前那场震惊行业的并购——2013年,百度以19亿美元天价将其收入麾下,这一金额当年就备受质疑。
如今,随着服务的彻底关停,我注意到网上又有不少人对百度开启了群嘲模式,还说百度是冤大头。这几天,也有媒体朋友找我,问了我一个核心疑问:这场百度当年的大手笔收购,是否真的彻底失败?
我倒是觉得,91助手的兴衰远非成功或失败能简单定义,它既是第三方应用分发行业从鼎盛到衰退的见证者,也折射出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挣扎与转型。它的成败既有百度内部战略转型的必然,更有大环境的影响。
真的,没有多少企业能逃过时代这股浪潮,哪怕比91更强大的科技巨头!
01
天价收购的逻辑:
防御论和船票论
2013年百度对91无线的19亿美元收购,在当时引发的关注不亚于一场8级地震。因为,就在百度收购91之前,它的估值只有3.5亿美元,较2011年B轮融资时的1.4亿美元更是翻了十余倍。百度却给出了19亿美元的报价,这是为哪般?
当时,我还在速途负责内容管理工作,我们立即投入人力和资源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和分析。我还安排编辑发起了“速途论道”的专题讨论,邀请了近乎20位行业从业人士进行激辩。
综合了各方意见,当年我们总结了百度6倍溢价收购91的两个核心原因。
第一,“防御性收购”。彼时,包括谷歌、Facebook等在内的互联网巨头,热衷于花费巨资,收购潜在的竞争对手,比如Facebook天价收购WhatsApp。
2013年的移动应用分发市场正处于 “得应用市场者得天下” 的黄金时代,91 助手与旗下安卓市场分别占据国内应用分发市场第一、第二的位置,几乎垄断了早期智能手机用户的应用获取渠道。百度深知,若这一核心入口落入腾讯、阿里等竞争对手之手,将直接威胁其在移动时代的生存根基。当时微信已不可撼动,收购 91 助手成为百度遏制潜在威胁的必然选择,通过将最大的第三方应用分发平台纳入体系,百度成功消除了移动布局的最大隐患。
用后来流行的话说,就是“我打不过你,我就把你收购”。
第二,就是当时风靡一时的“船票论”。
百度之所以愿意支付如此惊人的溢价,源于移动互联网爆发初期的流量入口争夺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彼时,微信凭借社交优势率先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而 91 助手作为当时市场份额超过50%的应用分发平台,手握数亿用户和年超百亿次的下载量,是百度眼中最后的战略高地。
百度试图通过“多核驱动”抢占移动流量时代的一张船票。收购前,百度已推出百度手机助手等四款应用分发产品,但市场表现远不及91助手。通过收购,百度既能直接获取成熟的分发能力和用户基础,又能与自有产品形成协同效应。当时行业普遍认为,应用分发平台不仅是流量入口,更是移动广告、游戏联运等业务的变现枢纽。百度期望以91助手为核心,类似腾讯借助微信一样,拿到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实现“再造一个新百度”的战略愿景。
这种通过资本手段快速弥补战略短板的打法,在当时的互联网行业堪称常规操作,但百度显然低估了市场变革的速度和整合的难度。
02
百度收购失败的悖论:
成功与否要多元定义
这两天,绝大多数观察人士都认为,百度收购91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案例。百度用19亿美元换来了短暂的安全感,却未能建立真正的生态壁垒。
诚然,91助手相关业务早已名存实亡,这意味着百度通过收购构建移动流量护城河的核心诉求彻底落空,19亿美元的投入未能换来预期的“新百度”,也没有“给百度抢到一张船票”从核心目标来看,确实是一次战略失焦。
但是,“彻底失败”的说法似乎过于绝对。
首先,从短期防御目标来看,收购仍有其价值。通过将91助手纳入体系,百度成功阻止了这一核心资产流向腾讯、阿里等竞争对手(当时甚至还有传言称周鸿祎对91感兴趣),为自身移动业务的调整争取了宝贵的缓冲时间。数据显示,收购后的2014年,91助手市场份额仍保持在50%以上,百度在应用分发领域的领先地位得以巩固。
更关键的是,收购带来了人才资源的流动。原91无线的核心团队很多成员从福建迁至北京,这些熟悉移动应用分发、具备一线实战经验的专业人才,在百度后续地图、信息流等移动业务的推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人才沉淀”的价值难以用金钱直接衡量。
比如,我认识的两位91的朋友,本来在福州工作。后来因为这场收购,他们进入百度后,被调入到百度其他业务部门,给百度新业务带来了繁荣。这两位朋友,至今仍活跃在行业一线。
类似的案例还有腾讯对Foxmail软件的收购。Foxmail被腾讯收购后,在业界反响有限,但是Foxmail团队为腾讯QQ邮箱后来的发展提供了积极助力。再往后,Foxmail主理人张小龙研发了一款划时代的产品,这款产品叫做微信。
到了今天,没有多少人听过Foxmail,但你们觉得腾讯收购Foxmail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
阿里巴巴也有类似的案例。2013年,阿里巴巴收购友盟,耗资仅8000万美元,这起收购对阿里帝国根本不算什么。此后,友盟发展不及预期,但是友盟的人才,流通到阿里核心电商部门,给阿里带来了新生。
那你说,阿里对友盟的收购是成功还是失败?
03
91落幕与百度转型:
从流量争夺到AI深耕
91助手的彻底停服,本质上是独立应用分发时代落幕的必然结果,而非百度单一收购失败的偶然(当然,百度内部和91团队确实有嫌隙,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这些年,华为、小米、OPPO、VIVO 等手机厂商开始强化自带应用商店,出场时就通过“硬件预装+系统权限”的优势挤压第三方平台空间。
所以,我们也看到了,除了91,其他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平台,比如安卓市场、应用汇、豌豆荚、木蚂蚁等等,也都已经成为历史过客。至于腾讯和360、百度旗下的三大应用市场,也已经无法和巅峰期相比。
好在,百度不是诺基亚或者柯达。对于百度来说,91助手的落幕也不会影响到其基本盘。
今天的百度,早已经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争夺者”,而是全面“All in AI”,用AI赋能一切。
“All in AI”的百度,与当年通过收购抢占流量入口的思路不同,更注重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比如用文心重构搜索甚至自我颠覆搜索,用AI驱动地图的智能导航,用智能云为企业客户提供“AI+行业”解决方案。甚至百度还通过千帆大模型平台为合作伙伴输出AI能力,帮助其降本增效。
在刚刚结束的2025百度智能云大会上,百度智能云全新升级了百舸AI计算平台5.0和千帆企业级AI开发平台4.0,让企业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部署和开发AI产品。
百度的渡劫实践,说明只有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在新的竞争格局中立足,才能穿越周期。也就是说,不会因为某一个业务或者投资失败,而影响到企业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