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八章提出,“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变革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模式,尤其为文化领域治理带来了变革契机。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强大的影响力重构文化领域治理的深层逻辑,其关键在于将文化领域治理从单纯的“可看见”状态,升维为切实的“可治理”格局。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要以“精准”取代“粗放”、以“事前”替代“事后”、以“数治”超越“经验”,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硬实力。
从“粗放治理”向“精准治理”转化,强化治理末梢感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文化领域治理规则可量化、过程可留痕、结果可预期,形成“人人可见、人人可感、人人可享”的治理格局。政策转译执行数据,提高治理精度。文化领域治理关键在于把政策的原则拆解成技术治理的刻度,把治理的目标量化为可执行的数据。在合理区间内,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用可量化、可核验的指标参数转译抽象定性的文本表述,让治理标准既一目了然又便于执行。智能运算精准落地,提升治理速度。一张图片是否低俗、一段古建筑的微环境是否超标等,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图像暴露阈值、环境数据区间等一整套可计算、可复现、可迭代的量化指标,将原则判断变为数字语言,既压缩了主观解释空间,又放大了客观比对能力,在智能运算后给出唯一且可追溯的结论。丰富应用场景空间,做实数据治理实效。建成统一的文化大数据治理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在平台上部署区块链确权、AI内容审核和动态脱敏算法,让数据可用但不滥用,既保护版权又提升调用效率;拓展数据的应用范围与价值空间,把高价值数据封装成标准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嵌入公共文化云、城市书房、景区导览小程序等,实时生成个性化推荐、客流预测和应急调度方案。
从“事后纠偏”向“事前引导”转变,推动治理效能跃升。相较传统治理而言,人工智能的介入为文化领域治理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将治理起点从“事件发生后”前移到“风险萌芽前”。用好算法驱动的实时分析与情感识别技术。运用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模型,打造情绪实时分析体系,实现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动态感知与精准研判,并同步衔接人工审核,确保应对措施的精准性与人性化。同时,以情绪修复率、群众文化参与转化率为关键评估指标,依托区块链技术对治理过程与结果进行全程存证,结合联邦学习持续优化模型算法,形成文化领域敏捷治理闭环。活用大数据将单点识别升级为趋势预判。大数据技术通过多源异构数据的实时汇聚、智能算法的模式识别与风险建模,让治理主体得以在风险萌芽或需求浮现之前完成政策调适、资源投放与规则供给,从而突破传统治理的时空滞后。利用大数据为相关文化领域监管部门、平台运营者及创作者留出窗口期,通过提示、限流、引导修改等柔性手段化解潜在危机。推动智能技术落地与设计机制同频共振。要解决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之间的张力,避免“技术跑得太快、制度跟不上”或“制度过度约束技术”的两极化。政府负责设定底线参数并公开算法逻辑,平台与企业负责实时运行与数据回流,公众则通过可视化面板随时查看治理成效并提出申诉或建议,形成同频共振的治理链条。
从“被动响应”向“数据驱动”跃迁,契合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关键在于让群众感受到治理的温度,把治理颗粒度细化到人,实现从“经验”到“数治”的跨越。布设一体全域感知网。以市级文化云为中枢,联动图书馆、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场景,设置低功耗蓝牙、Wi-Fi探针等,实时捕获游客在展厅的停留时长、街区的二次消费等多维信号,经边缘计算脱敏后汇入智能个体画像数据库。同时,建立周期性闭环评估工单。将用户对推荐内容的点击、评分、核销、社交分享四项核心指标,实时回流至文化治理模型,生成可追溯的治理工单,并自动触发策略微调,同步更新用户个体文化需求画像。搭建“文化大脑”算法平台。内置三条算法通道,需求预测通道将画像与知识图谱进行比对,预测未来需求走向;资源拆解通道将财政补贴、场地时段、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档期等拆解成可编排的“积木”;匹配决策通道则综合个人偏好、地理位置、交通状况,自动生成专属方案,实现政策找人、券随人走、一人一策。在此基础上,相关文化主管部门每月发布文化领域治理颗粒度报告,主动公开政策触达率、群众满意度两项关键数据,既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也为下一轮文化政策优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