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系列别开生面的“科学之旅”在新疆喀什疏附县多个小学上演。来自华南师范大学赴新疆疏附县“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跨越山河,带来了趣味感满满的科学小课堂。他们以山河为教材,以阳光为画笔,以AI为引擎,带领孩子们完成了一次从“认知中国”到“探索家乡”,再到“创造未来”的科学之旅。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点燃好奇、唤醒热爱、启迪创新的心灵之旅。
“同学们看,这是青藏高原,它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这是塔里木盆地,就像一个大碗,装着沙漠、绿洲、湖泊……”在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实践团成员王余洋、王思琪共同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小手捏出大世界——趣味橡皮泥地形探索》。课堂一改传统地理教学形式,没有枯燥的板书,没有冗长的讲解,孩子们人手一盒橡皮泥,根据参考图片和老师讲解,亲手捏塑出高原、山地、盆地、沙漠等多种中国典型地形地貌。在“揉、捏、压、刻”的趣味动手过程中,抽象的地理概念变得直观可感,孩子们也对广阔多样的祖国大地有了具象化的认知。
从“认识祖国”到“走进家乡”,在明德小学,实践团成员王思琪带来《神奇的地下长城——坎儿井》一课,将科学探索的现场拉回了孩子们熟悉的家乡。课堂上,孩子们分成小组,手拿放大镜、尺子,像真正的探险家那样观察、测量、讨论,尝试推理出坎儿井构造与集水原理,用不同颜色的泥条代表暗渠、明渠、竖井,一步步“复刻”出这项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
在上午的疏附县第三小学,阳光像一碗滚烫的牛奶泼进教室,实践团成员王冰欣正和孩子们一起,使用古老的蓝晒工艺,用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方式,将家乡的文化符号通过科学手段转化为永恒的图像。裁剪纹样、涂液、晒太阳、水洗显影……王冰欣一边讲解蓝晒的原理,一边带领孩子们动手操作。当一幅幅蓝色的影像渐渐浮现,教室里响起阵阵惊叹声。课堂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探索与创造的火种。
在《机器人第一课——与AI的奇妙相遇》一课中,实践团成员曾崧引导孩子们将目光从熟悉的家乡,投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创想。课堂上,孩子组装智能小车、发布语音指令,亲历“感知-决策-执行”的AI全过程。课程以“小小AI工程师”为主线,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和有趣的互动问答,揭开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神秘面纱。
在疏附县第二小学,实践团成员热米莱·依明通过“AI安全小卫士”情景游戏,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互动游戏,生动演示如何正确、安全地使用智能设备与人工智能工具,如何辨别虚假信息、如何保护个人隐私,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掌握实用的数字自我保护能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的科技发展,就像一场精彩的接力赛,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用智慧和汗水,让中国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小组活动环节,实践团成员李景钧组织孩子们操作机器人,进行趣味障碍赛。在协作过程中,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机械原理,更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阳光下的蓝晒影像渐渐定格,智能小车循着指令驶向未来。当孩子们举起自己亲手捏制的坎儿井模型,当一幅幅蓝色的民族纹样在阳光下绽放,科技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触摸、可塑造、可创造的鲜活体验。这场关于科学与家乡的奇妙相遇已经落幕,但探索与创造的火种,正撒播在这片充满生气的土地上。
文|记者 孙唯 通讯员 王思琪 罗行健 石昕阳
图|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