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咸菜
编辑|江娱迟
2019年,美国对华为的芯片断供让整个中国科技产业为之一震,一夜之间,人们意识到,原来那些看似普通的半导体元件,竟能成为扼住企业咽喉的致命武器。
在芯片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隐蔽的领域长期被忽视,那就是高端科学仪器,尤其是质谱仪,它不像芯片那样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却在科研、医疗、工业等领域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个领域几乎完全被欧美巨头垄断,一旦西方突然断供,影响的远不止一两家企业,而是整个国家的科研进程、产业运转乃至公共安全。
那么我国研制出自己的质谱仪了吗,后果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质谱仪
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它可以通过测量分子的质量来识别物质的成分,简单来说,就像是一台能够“称量”单个分子的精密天平。
但正是这种能力,让它成为了现代科学研究的核心工具之一,在医学领域,质谱仪的作用尤为突出。
例如癌症的早期诊断往往依赖于对血液中特定蛋白质的检测,而这些蛋白质的浓度极低,只有高精度质谱仪才能准确捕捉。
质谱仪
同样在新冠疫苗研发过程中,科学家们需要借助质谱仪分析病毒蛋白的结构,以此设计出有效的疫苗成分。
工业生产的质量控制同样离不开质谱仪,半导体制造过程中,芯片的纯度直接决定性能,而质谱仪则是检测杂质的关键设备。
新能源电池的材料研发、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检测、甚至考古中的年代测定,都需要依赖它的精准分析。
据统计,过去一百年里的诺贝尔化学奖研究成果中,超过80%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高端科学仪器的支持,可以说,没有质谱仪,现代科技的许多突破根本无从谈起。
尽管质谱仪如此重要,但全球市场几乎被少数几家欧美企业垄断,为何是这种情况?
质谱仪
美国的赛默飞世尔、安捷伦,日本的岛津,德国的布鲁克,这些巨头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每年进口的科学仪器总额超过千亿美元,其中质谱仪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更严峻的是,这种依赖不仅仅是购买设备那么简单,高端质谱仪的价格往往高达数千万元,而后续的维护费用同样惊人。
许多进口设备设置了严格的权限锁,一旦出现故障,必须由原厂工程师维修,而每次服务的费用可能高达数十万元,更极端的情况下,某些设备甚至会远程锁定,禁止用户自行检修。
质谱仪进口
数据安全同样令人担忧,部分进口质谱仪要求将检测数据上传至厂商的云端服务器进行分析,这意味着敏感的研究成果或工业数据可能在不经意间流出境外。
对于医药研发或国防相关领域来说,这种风险几乎是不可接受的,相比之下,国产质谱仪的处境显得尤为尴尬。
虽然近年来国内企业已经能够生产中低端设备,但在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上仍与进口产品存在明显差距。
质谱仪
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往往宁愿支付高昂的进口费用,也不敢冒险使用国产设备,因为一次失败的分析可能导致整个实验前功尽弃。
假设某天西方国家突然对中国实施质谱仪禁运,后果会如何?
如果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断供”,首先受到冲击的将是科研领域,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环境研究等学科的实验数据采集将陷入停滞,许多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可能被迫中断。
不仅会影响学术进展,更会直接拖慢新药研发、新能源技术突破等关键领域的步伐。
工业生产的损失同样难以估量,半导体工厂依赖质谱仪检测硅片的纯度,一旦设备停摆,整条生产线可能面临瘫痪。
质谱仪
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控制环节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引发药品安全问题。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国家战略层面,科学仪器的自主可控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技术主权,如果长期依赖进口,不仅意味着产业受制于人,更可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陷入被动。
改变现状并非没有可能,但需要多管齐下的努力,质谱仪的核心部件包括离子源、质量分析器和检测器等,每一项都需要极高的工艺水平。
质谱仪
国内已有一些科研团队在这些领域取得进展,例如某些国产设备在小分子检测方面已经接近国际水平,但要想真正实现高端替代,仍需持续投入和长期积累。
政策支持同样不可或缺,韩国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方式扶持本土企业,能够有效加速技术突破。
中国同样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同时通过政府采购为国产设备提供市场空间,产学研协作是另一条可行路径。
质谱仪
高校和研究所专注于基础研究,企业负责工程化转化,而医疗机构和工业企业则提供实际应用场景,这种协同创新模式已经在核磁共振仪等领域取得成效,质谱仪完全可以复制类似的经验。
人才问题也不容忽视,科学仪器行业需要既懂物理化学,又熟悉工程制造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相关专业的教育资源仍然有限,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势在必行。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已经证明,关键核心技术靠买是买不来的,芯片断供的教训犹在眼前,质谱仪领域的依赖同样潜藏着巨大风险。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只要坚持投入、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中国科学仪器的自主可控完全有可能实现。
说到底,质谱仪不仅是一台设备,更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只有真正掌握这些“隐形命脉”,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1-07-06 近九成科学仪器靠进口,“国货”真的输了吗?
仪器信息网 2024-08-24 国际巨头占近90%市场份额,国产质谱仪如何“突围”?< br /><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