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海峰的通信生活
9月10日凌晨,苹果正式发布iPhoneAir。这款手机厚度只有5.6毫米,号称史上最薄iPhone。其中,iPhoneAir采用eSIM的设计成为亮点之一。
一大早醒来,不少人好奇,我们手机用的都是SIM卡。这个eSIM卡到底是个啥?与我们用的SIM卡有何不同?会给运营商市场带来什么变化?
何为推eSIM卡?
从苹果官方介绍可知,eSIM是符合业界标准的数字SIM卡,内置于iPhone中,用户无需依赖实体SIM卡即可实现蜂窝网络连接。
若用类比来说,传统SIM卡类似实体名片,必须插入手机卡槽才能使用——就像拜访朋友时需亲手递出名片,换手机时还得取出卡片重新插入新设备;而eSIM则像手机里的电子名片库,以代码形式存储在设备芯片中,无需实体载体,通过写入运营商信息即可完成身份识别,如同把名片存在通讯录里,无需物理传递就能被对方识别。
两者的核心区别确实在于“有无实体载体”:传统SIM卡依赖塑料卡片这一物理媒介,如同钥匙必须插进锁孔才能开门;eSIM则通过软件将运营商配置文件写入设备芯片,好比指纹解锁,无需实体钥匙即可完成验证。
在日常使用中,eSIM能带来更便捷的体验:比如更换运营商时,无需到营业厅领取实体卡,只需通过运营商App、官网或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购买套餐并激活对应eSIM配置文件,就能完成“身份切换”;换手机时,也无需拆机取卡,只需在新设备上重新激活eSIM信息(部分场景支持迁移),让资料迁移更顺畅。
此外,一部支持多eSIM的手机可同时存储多个运营商配置文件,切换工作、生活等不同号码时,操作如同切换App般简单。
实际上,苹果此次推出的eSIM设计,创新程度并不高,其本质是将技术已成熟的eSIM方案率先应用在了终端产品的商用场景中。
eSIM卡赛道,三大运营商谁更具优势?
在eSIM卡发展道路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各有进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其中,中国联通在eSIM业务布局方面较早,更加积极,早在2019年3月,便正式宣布将eSIM可穿戴设备独立号码业务从试点拓展至全国。
2025年,中国联通动作频频,已率先在全国25个省市开通eSIM服务,更是被曝已发布通知为苹果iPhone新品eSIM提供业务支撑。其提供的eSIM服务丰富,涵盖一号双终端、平板电脑等业务。
其中,一号双终端业务支持手机与附属设备共用一号,均能拨打电话,月费10元/月;平板电脑业务为平板新开独立号码用于流量上网,包年套餐100元起,包月套餐月费10元起。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联通旗下微信公众号“我的eSIM”已更名为“联通eSIM”,认证为官方账号,可见其对eSIM业务的重视与推进决心。
中国移动在eSIM业务发展上也稳步迈进。2018年,中国移动就在上海、天津等7个城市启动了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试点。目前,已支持eSIM手机业务办理,处于系统升级优化阶段,待完成后将全面开放服务。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移动正逐步开放全国范围eSIM业务支撑,已完成系统优化和资源准备,旗下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还采购了7000万颗eSIM晶圆,为大规模商用储备产能。
2025年7月11日,OPPO WatchX 2系列智能手表上线中国移动“一号双终端”eSIM业务,成为2023年暂停后首个在消费级终端实现eSIM商用的案例。这表明中国移动在eSIM业务恢复进程中,正积极探索与智能终端厂商合作,拓展业务应用场景。
中国电信在eSIM业务推进上相对谨慎。2018年,中国电信在上海、南京、广州、成都4个城市开展eSIM业务试点,后又增加深圳、武汉、杭州3个试点城市。
需要指出的是,2025年9月,中国电信相关人士表示,eSIM手机业务已全面准备就绪,相关手续已提交给工信部,预计近期获得工信部商用试验正式批复后,将很快向用户开放包括iPhone17在内的eSIM手机业务办理服务。
点评:eSIM卡或将增加苹果话语权
在中国,eSIM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其中,安全是关键障碍。比如,2023年5 - 7月三大运营商因业务维护升级暂停eSIM手表一号双终端业务,安全风险是暂停重要因素。eSIM远程写入机制虽为用户带来便利,却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诈骗,损害用户权益,也让运营商有所顾虑。
若要突破这一困境,产业需在技术与规则层面逐步完善,比如强化加密技术、落实注册实名制等。这些并非一早一夕就能实现。
从企业角度看,苹果积极推动eSIM,可谓“无利不起早”。苹果推广eSIM,不仅能在消费者心中巩固其高端品牌形象,更能增强用户粘性,还有望带来新的收入模式。比如向用户推荐运营商套餐并从中抽成,这或将演变为“苹果税”的一种形式。
但对运营商而言,情况颇为尴尬。eSIM的推广会冲击用户粘性与渠道价值,还会带来监管安全方面的挑战。而且,eSIM的便利会大幅降低用户转网门槛,这将明面上迫使运营商提升网络质量、优化服务,但可能让市场陷入价格战的困境,导致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至于其他手机厂商,他们对推广eSIM并不积极,主要是配合运营商的节奏。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厂商认为eSIM并非头等重要的创新点,相比之下,用户更关心手机的摄像、续航、AI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