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长期以来,女性一直是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进入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女科技工作者走上前台、勇挑重担,据统计,我省现有女科技工作者300万,其中126人成长为国家杰青、国家优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7位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们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投身科研一线,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她们志存高远、矢志奋斗,以巾帼不让须眉昂扬姿态,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鼓励更多女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再建新功,省文明办、省妇联、省科协联合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妇女报、新华日报、江苏广电等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有关单位启动大型融媒体宣传活动——“百名女科学家寻访活动”。通过丰富的媒体视角,多元的传播形态,走进一百位女科学家的科研一线,倾听她们的故事,传播她们的声音,展示她们的风采。
人物简介
霍静,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准聘副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领域包括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尤其关注具身智能、AIGC等方面的应用;完成首个“真人艺术漫画数据集”的构建,该数据集目前已经成为该领域公认的评估数据集;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做前沿技术的“探索者”
霍静深耕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技术领域,这些年,她将研究重点放在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和具身智能(智能体通过身体将感知、行动与认知深度融合的智能系统)两个领域。
在AIGC初现雏形时,霍静就对这项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十分感兴趣。“我们尝试让AI生成讽刺漫画,夸大人物面部特点的同时,保持身份不变。”奔着这个目标,霍静带着团队逐步建立起了国际上少有的大规模“真人艺术漫画数据集”,数据量由已有公开数据集中的200-300张扩展至12000多张,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作为热门领域的具身智能,能够让机器人完成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任务,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面向这一领域,霍静带领团队长期开展技术攻关,针对多模态大模型的机械臂持续优化指令理解、末端抓取控制等能力,拓展智能机械臂应用潜能,与西门子、宝马、华为等企业达成合作,助推智能机器人在高端制造领域产业化落地。
做育才之路的“提灯人”
霍静的日常忙碌而充实。没有出差的话,就会在实验室工作,遇到科研任务繁重的时候,常常会忙到晚上10点之后。
科研之外,霍静承担着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包括《人工智能》《新型机器学习》。“学生们各有各的理想,我希望能做到因材施教,让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贡献价值。”2024年2月,南京大学发布了“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霍静在其中承担了人工智能艺术相关课程的教学,讲授AI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创新应用。在课程上,为开阔学生们的眼界,她会在基础知识之上引入大模型、视频图像生成、具身智能等新领域新技术,让课程内容与前沿研究紧紧绑定。
霍静不仅科研上精益求精,还严格地督促学生脚踏实地,夯实科研能力。“除了基础授课,在作业设置方面,我还会找一些产业界的前沿课题作为学生课后的大作业。”从AI音乐生成、AI连环画生成,到AGV小车自主导航、通用机械臂操作决策、掼蛋游戏算法……在霍静的课堂上,学生们用代码解决问题并在工程中落地实现,对AI本质的理解也更深了。
做科创精神的“践行者”
为什么选择做科研,选择了AI?谈起最初的梦想,霍静的眼睛顿时变得清亮。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就叫《人工智能》。”霍静回忆起了让她印象最深的情节,“主人公是一个被输入情感程序的机器人男孩,他和他的人类母亲建立了很强的情感联结,当时觉得这个故事挺神奇的。”这是她对AI最早的印象。
在多年的学习中,霍静对科技的兴趣日益浓厚。本科毕业后,她决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工智能领域,在硕博期间跟随导师开展计算机视觉等方向的技术研究工作。十余年如一日,霍静初心不变、教研相长,全力承担多项重要基础科研任务,在三尺讲台上启发青年梦想。
“有了扎实的科研能力才能推动技术不断进步,还要有很强的工程能力,要能用代码实现你的解决方案。”这是霍静对科技创新的理解,也是对科研的要求。
谈起接下来的目标,霍静信念坚定:“要继续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攻关技术难题,做出更多有影响力的开创性成果。我也希望激励学生们勇闯创新难关,努力培养更多为科技进步而奋斗的青年人才。”
来源:省妇联妇女发展部、南京市栖霞区妇联
编辑:吴元梓
校对:李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