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艺术概念图展示的是系外行星K2-18b。它所显示的生命迹象令科学界为之一振。但这些证据究竟有多强?图像来源:NASA
每当科学家发布关于系外行星潜在生物迹象的新研究,后续报道便会如同涟漪般迅速扩散。主流媒体也往往迅速跟进,足见这一话题对公众的吸引力。关于其他世界是否存在生命,这始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K2-18b正是最近引发热议的例子。
科学的进展依赖一个坚守智识诚实的共同体,通过汇集、评估和讨论证据来不断推动认知。研究人员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论文,相互检验观点、提出新问题、提供新证据。那句广为引用的科学格言正适用于此:“非凡的主张,需要非凡的证据。”
自从有研究宣布在K2-18b的大气中发现化学类生物迹象以来,一些后续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在剑桥大学Nikku Madhusudhan教授主导的研究中,报告称在该行星的大气中可能探测到了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基二硫(DMDS)。这两种化合物在地球上主要由生命活动产生,因此被认为可能是生物存在的迹象。
“这是我们迄今为止掌握的最有力证据,外星生命或许真的存在。从现实角度来说,在接下来的一到两年内,我们有可能确认这一迹象。”Madhusudhan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不过他也强调,研究团队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在K2-18b大气中探测到的信号。
这并不是Madhusudhan首次在K2-18b上发现可能的生命迹象。此前他与研究团队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也报告在这颗行星的大气中探测到了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存在。
上图展示的是通过JWST中红外仪(MIRI)获取的、位于宜居带的系外行星 K2-18 b 的透射光谱。图像背景是一幅艺术想象图,描绘了一颗氢气海洋行星环绕红矮星运行的景象。光谱中隐约呈现出与二甲硫醚(DMS)和二甲二硫(DMDS)相关的特征线,令人颇感兴奋,但其背后的成因仍然复杂……
图片来源:A. Smith、N. Madhusudhan(剑桥大学)
关于K2-18b的最新回应来自一篇题为《K2-18 b大气中DMS和DMDS证据不足——基于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近红外成像仪和无缝光谱仪(NIRISS)、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和中红外仪器(MIRI)观测的联合分析》的新论文。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芝加哥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系的Rafael Luque。文章已提交至《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期刊,可在arxiv.org上获取。
这篇论文也对Madhusudhan的最初结论提出了质疑。
“我们发现,现有数据的噪声过大,无法为得出该结论提供充分证据,”Luque表示。“无论支持还是否定,目前证据都不够确凿。”
透过这一科学争议的表层,也能看到科学研究的本质、JWST的能力边界,以及当前系外行星研究中一些鲜少被主流媒体提及的限制。关键在于,像DMS这样的分子信号,并非能轻易从数据中直接识别出来。
这颗行星离我们有124光年远,问题就出在这里。尽管我们在天文学上经常听到数万光年甚至更远,124光年也是相当远的距离。JWST虽然功能异常强大,但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JWST 只是不带预设立场的收集数据,科学家使用这些模型来从这些数据中找到规律。这里有超多的模型,每一个都有它不同的优缺点。之前JWST 获取的K2-18b的照片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它以黄色点点显示出的数据而模型中翻译成了绿色,所以说不可能完全匹配。
正如研究的合著者Michael Zhang在一新闻中解释道,在这种情况下,检测DMS实际上意味着检测碳和氢的迹象。“任何一个碳原子与三个氢原子结合的化合物,都会发出特定波长的信号,”他说,“二甲硫醚符合这个结构。但问题在于,有太多化合物也有这样的组成,它们在韦布望远镜的数据里也会呈现相似的特征。所以,即使我们有了更高质量的数据,也很难断定观测到的就是二甲硫醚。”
诸如甲烷、乙烷、丙烷等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和三个氢原子。甲胺、二甲醚以及许多其他化合物亦是如此。
乙烷之所以引起研究者关注,是因为它曾在海王星大气中被检测到,而海王星的环境可以明确排除生命存在。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我们应选择最简单的解释。就此案例而言,乙烷或许就是对K2-18b大气中DMS迹象的最简明解释。
二甲硫醚(左)和乙烷(右)都包含一个碳原子和三个氢原子,光看数据,很难分得清谁是谁。
“乙烷的化学结构跟DMS很像。”作者们写道。他们解释称,乙烷是甲烷光解的常见产物,而且在其他研究中,它也是K2-18b的非生物光化学反应模拟中预测含量最高的碳氢化合物。
“在解释大气成分时,只有在排除了我们预期会存在于大气中的分子之后,我们才应引入那些非常规分子,”该研究的合著者Caroline Piaulet-Ghorayeb表示。
针对K2-18b上二甲硫醚(DMS)探测的另一争议焦点在于观测数据的不足。Madhusudhan的论文仅基于一组观测数据,而Luque团队的新论文则纳入了更多观测数据,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
“我们结合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与建模策略,同时对近红外成像与无缝光谱仪(NIRISS)和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的观测数据与中红外仪器(MIRI)光谱进行联合建模,以检验所提出的DMS/DMDS探测结果是否稳健,”作者写道。
此外,他们指出,将JWST的历史数据与最新数据结合分析后,DMS存在的可能性进一步被削弱。
“我们发现,其他常见的碳氢化合物也可以解释前研究团队误判的DMS/DMDS光谱特征,本研究以乙烷(C₂H₆)为例进行了验证,”结论中写道。
为确证DMS的存在,JWST需对K2-18b开展持续数年的观测。图片来源:NASA。
研究团队表示,为了获得有统计意义的DMS光谱信号,JWST需要观测26次K2-18b的凌日。然而,完成所需观测或需逾6年时间。“受限于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K2-18b较长的轨道周期,JWST每年仅能捕捉约4次凌日现象,”文中写道。
K2-18b是一颗颇具研究价值的系外行星,但需要指出的是,其具体类型仍未确定。按质量来看,它属于次海王星(sub-Neptune),但它也可能是一颗氢气海洋行星(Hycean world),或是一颗不具备宜居表面的迷你海王星(mini-Neptune)。
我们都渴望明确的答案,但科学往往需要时间。如果未来真的能在太阳系之外发现生命,那将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围绕K2-18b 的科学讨论表明我们离这一目标还有距离,但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寻找系外生命是我们领域的核心命题。这正是我们研究这些行星的原因,”Luque 说。“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不希望这些成果被过早的结论所掩盖。”
BY:Evan Gough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在作品发布后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