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在北京亦庄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圆满举行,近百万名观众报名参展,机器人产业的变革备受各专业领域与普罗大众的关注。展会同期举办2025年机器人大赛,全年参赛人数预计突破35万人次。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增设机器人相关专业,全年龄段机器人教育开始融入日常教育体系。创首科技主攻机器人教育领域,产品体系覆盖全年龄段,以竞赛形式参与本届大会。创首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康乐俊接受媒体采访。
康乐俊
创首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
Q:企业和学校应该怎样协同普及青少年机器人教育?创首科技作为机器人教育领域的企业,主要有那些相关项目及产品?
康乐俊:创首科技的母公司在美国,国内设有全资子公司。我们负责提供全年龄段机器人教育用的设备(机械结构、AI模型、视觉设备等),覆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产品序列。产品在美国设计,在中国生产制造,供应全球。我们的教育产品会将不同的知识点融入教学和竞赛中。
我们会以器材协助形式来推动学校的机器人创新教育,主要在课程培养、创新创业方面提供辅助。除了基础设备外,创首科技联合与国内、国际上知名高校,以竞赛项目形式进行机器人教育的普及。例如本次的机器人大赛,以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等。我们曾经的合作学校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MIT、麻省理工、普渡大学,学校也会与我们联合举办系列竞赛。国内高校是“风向标”,对中小学教育有引领作用,可以鼓励更多青少年参与到STEM中。
Q:创首科技在国内机器人教育领域的优势有那些?
康乐俊:优势有两方面,产品和生态。首先,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覆盖全年龄段的产品体系,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年龄段的一些零散课程。我们的宗旨是将高端技术(机器人、AI等)变得容易理解,把高端技术够通过更简化的、更容易的、更普及和廉价的一些方式做成适合教学的模型,让学生甚至小朋友去学会。此外,我们拥有国际化的赛事平台,全球现在有超过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参与,每年有几万支这个注册的赛队,在国内也有几千家注册塞队。
Q:中美双方目前在机器人教育体系上有哪些差异?
康乐俊:美国的机器人教育体系是自下而上的,国内的体系是自上而下的,这是双方最大的差异。
深入来谈的话,美国很多的课程和活动的推广,都是以社区、学区为单位自发组织的。学生在学校社团中,会自己进行活动推广和经费筹集。学生是主体,并且学生会自发的向外部组织寻求资源。我国机器人教育则更多的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通过政策导向,引领学校和企业进行机器人相关的教育,自上而下的带动学生学习。
Q:国内的机器人教育体系中有哪些比较新的进展?未来 5 ~ 10 年这个机器人教育有哪些发展趋势。
康乐俊:机器人技术是以人为本的。只要我们储备了足够的人才,整个国家和科技的这个趋势就会越来越好。虽然品牌可能是这个多元化的,但是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国内的科技人才。
目前机器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新兴分支,需要由国家牵头来逐步制定完善的课程标准体系,并且在地方进行深入落实。教育制度仍需标准化是一方面问题,同时教育硬件的普及也是一个难点。机器人教育是一个涉及诸多学科实践的领域,它的硬件多元化且价格差异极大。机器人教育普及到学校人手一套设备的程度,那教学成本也会变高,教育经费能否覆盖就会成为新问题。如今AI方向则提供了一个可落地的路径,它以虚拟软件为主要载体,相对于机器人制造搭建来讲更容易成为标准化、易普及的体系课程。
以创首科技的教育产品体系构建经验来看,除了提及的制度化和硬件普及之外,机器人教育在师资力量培养方面是最重要的,即便今后构建了体系化的课程标准,是否有足够的师资进行教授仍旧是问题。创首科技通过和高校合作和项目推广,在工科院校和师范院校开发出一批拥已经熟悉,甚至精通STEM教育相关概念的老师,增加师资力量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