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2年初,当整个科技圈都在为AI大模型狂欢时,小米的雷军却做出了一个让外界颇为意外的决定:
领投一家名为“速腾聚创”的硬科技公司,而且一出手就是24亿。
这笔刷新当时激光雷达行业融资记录的巨款,不仅砸出了一个百亿独角兽,更让一位长期隐身幕后的“神秘女大佬”——朱晓蕊,浮现在公众视野。
但在科技圈内,她早已是传奇。
她是缔造了全球无人机霸主“大疆创新”的核心人物,被誉为“大疆背后的高人”。
当大疆如日中天,估值千亿时,朱晓蕊却悄然转身,从零开始,一头扎进了一个连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都断言“愚蠢”的领域——激光雷达。
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一盘大棋?一个贯穿了两家百亿级独角兽企业的女科学家,她的选择,又揭示了中国科技产业怎样的底层逻辑?
创造风口,而不是追逐风口
彼时的中国,“硬科技”还是个冷门词,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最好的出路似乎就是转行做销售。
看着自己的学生一身屠龙之技却无处施展,朱晓蕊感到苦恼。她萌生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极为大胆的想法:“既然国内没有合适的企业,那么我们就自己创造企业出来。”
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却成了朱晓蕊日后所有传奇的起点。
后来,朱晓蕊认识了对无人机痴迷的汪滔,两人的想法一拍即合,朱晓蕊旋即决定加入,担任大疆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初创公司往往九死一生,大疆也不例外。
有说法称,在2008年,因为资金断裂,大疆公司一度濒临倒闭,团队仅剩3人时,最后朱晓蕊带着自己的资金和哈工大的几名研究生“空降”救火,甚至为此抵押了房产。
这份坚持在2009年迎来了回报。
朱晓蕊带领团队研发的飞控系统,成功在中国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7000米处,顶着零下30度的严寒和每秒15米的大风,完成了无人机航拍测试。这项技术的突破,为大疆日后横扫全球市场埋下了最关键的伏笔。
2013年,大疆推出“到手即飞”的精灵Phantom无人机,引爆北美市场,迅速抢占70%的份额。
到了2020年,大疆以1000亿人民币的估值,占据全球无人机市场85%的份额,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
然而,就在大疆帝国如日中天之时,朱晓蕊却选择了悄然退出。她认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是时候开启新的征程。
离开大疆后,朱晓蕊将目光投向了地面。
她敏锐地察觉到,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将为自动驾驶技术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
而自动驾驶的“眼睛”,正是她选定的下一个战场——激光雷达。
2014年,朱晓蕊的第一个博士生邱纯鑫表达了创业意愿,研究方向正是《三维环境感知算法研究》。师徒二人一拍即合,联合另一位同门师弟刘乐天,共同创立了“速腾聚创”。朱晓蕊再次出任首席科学家。
当时,自动驾驶的领军人物马斯克曾公开炮轰激光雷达方案,认为它成本高昂且不必要,是“愚蠢的拐杖”。
但朱晓蕊坚信自己的判断。她认为,技术要有“烟火气”,要能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这一次,朱晓蕊不再需要像在大疆初期那样为资金发愁。
她在大疆积累的声誉本身就是信誉的保证,但更重要的是,硬科技的投资逻辑已经悄然改变。
2022年,雷军领投了速腾聚创高达24亿元的战略融资。
这位亲手打造了小米商业帝国的企业家,在谈及这笔投资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愿意等十年。”
这句话揭示了硬科技投资的底层逻辑:它需要的是长周期、高风险的“耐心资本”,而非追逐热点的“热钱”。
速腾聚创要做的,是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术,这注定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从“被卡脖子”到“卡别人脖子”
速腾聚创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无比清晰:创造出全球唯一的第二代激光雷达,并将成本降下来,让高端技术能够真正普及。
为此,朱晓蕊带领团队从最底层的芯片开始自研。
他们成功研发出M-Core芯片,一举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了60%,性能却提升了3倍。
同时,他们独创的固态扫描技术,解决了传统机械式雷达寿命短、可靠性差的瓶颈,在全球率先实现了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的量产。
这是一场从模拟到数字的根本性变革,其意义不亚于相机从胶片时代进入数码时代。
凭借这项“断代领先”的技术,速腾聚创彻底改写了游戏规则。
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速腾聚创的营收和毛利率持续改善,其中机器人业务的激光雷达销量同比猛增超过600%,成为增长的新引擎。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Yole Group的报告,速腾聚创已位居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份额第一。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智能汽车市场,速腾聚创更是与比亚迪、极氪、小鹏等众多头部车企达成了深度合作,累计获得的定点车型已超过133款。
从一个被马斯克嘲笑的“愚蠢”赛道,到如今成为智能驾驶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柱,朱晓蕊和她的团队用十年时间,证明了当初的选择是何等正确。
回顾朱晓蕊的经历,无论是大疆还是速腾聚创,她的角色始终是“首席科学家”。她似乎总是在聚光灯之外,专注于技术本身。
她开创的“实验室成果-师生创业-产业转化”模式,被认为是中国硬科技生态的一场范式革命,其成功率比传统高校技术转让高出5倍。
作为一名杰出的女性科学家,朱晓蕊也致力于推动更多女性投身科技领域。
她培养的46名博士生中,女性占比高达38%,远超工程学科的平均比例。她还创立了“科技玫瑰”奖学金,资助有才华的女生攻读STEM专业。
从天空到地面,从无人机到激光雷达,再到医疗机器人,在一个大家都喜欢赚快钱的时代,朱晓蕊用她的沉默和行动,诠释了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和创造者,如何用技术为世界带来更深刻的改变。
来源:大疆背后的女科学家,正在批量孵化独角兽|学院派创业记
2024-08-18 13:44·中国企业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