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了解红领巾所思所想,感受他们的幸福生活,展示新时代少年风采……由上海市少工委指导、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策划推出的《长三角之声红领巾广播站》2025年5月10日继续开麦!
本周发言人
徐心澄
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
小时候,我是个胆小的孩子,家人为了帮助我克服恐惧,决定送我去学习口才表演。2020年夏天,我参加了花样少年上海市赛。上台后,音乐却播放错了,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身体也僵住了。当看见妈妈为我加油时,我才清醒过来,最终完成了表演。后来,在爸爸妈妈与老师的陪伴下,我一次次战胜了登台的恐惧,也越来越喜欢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原来我可以这样勇敢和自信。我想对那个曾经只会躲在妈妈身后的自己说:谢谢你的不放弃,谢谢你的努力!
任忆
上海市嘉定区华江中学
今年2月,我作为学校大队部的一员,与其他大队委一同返校集结,挑战手工制作两棵立体纸树来迎接同学们返校。由于大队辅导员误买了加强版材料包,我们的工作量变大了很多,但是我们没有气馁。通过仔细观看图纸、对照视频学习、全员通力合作,最终,历经5个多小时,我们顺利制作出两棵一米八的幸福树。新学期第一天清晨,我们与幸福树一同站在学校门口迎接队员们返校,大家纷纷为我们的作品点赞。我想,能够创造价值并被认可就是一种幸福吧。
每周闪耀榜
当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创新深度融合,会碰撞出怎样的思维火花?当传统学科壁垒被科技力量打破,会孕育出怎样的未来人才?近期,上海市娄山中学以一份名为" 博物馆中的《昆虫记》&未来策展人"的跨学科项目,给出了一份富有启发意义的答案。在校内,学生们依托生境花园,探索并感知昆虫,阅读《昆虫记》。在校外,学生们来到上海自然博物馆,沉浸式了解昆虫知识。最终借由AI技术设计出昆虫主题“一平米博物馆”,完成线上线下展示。红领巾们自主设计的展览有何新意?这样一个跨学科项目又带给孩子们怎样的成长?本期节目,一起来听娄山中学师生的分享。
上海市娄山中学供图(下同)
01
脑洞全开!
让学生不再“为学而学”
娄山中学校长吴悦:“近年来,我们观察到两个关键趋势:一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模式的冲击,二是社会对拥有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我们尝试以‘博物馆中的《昆虫记》&未来策展人’项目为试点,探索‘AI+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创新路径。让学生们以‘未来策展人’身份参与到项目策划落地的全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融合学科知识,打破‘为学而学’的桎梏。”
娄山中学信息科技教师徐斌老师介绍,整个项目共分为科学探究、语文创作、艺术设计,技术开发四大模块。
徐斌老师:“我负责技术开发这部分的实施与设计,引导学生借助AI工具和编程技术,将多学科知识转化为数字化成果。例如:学生通过AI搜索全球仿生学案例,将螳螂捕食机制转化为机械动力方案;利用VR技术观察虚拟昆虫的拟态行为,此时生物结构与艺术美学的关联自然显现;而AI生成的动态导览系统,更促使学生从观众视角重构知识传播的逻辑。这样,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技术策展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来理解技术的社会价值。”
02
技术破局!
从课本知识到展览设计全通关
王泽宁同学:“我参与了项目全过程。第一阶段,我们通过精读《昆虫记》,学习了法布尔对昆虫行为的生动描述,还从科学角度分析了其观察方法的严谨性。第二阶段,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入学校的生境花园进行沉浸式学习并绘制植物和昆虫图谱。第三阶段,我们带着学习任务单进入上海自然博物馆,了解昆虫的专业知识。第四阶段,由东华大学的教授传授我们专业的策展知识。最后进行讨论,决定线上和线下策展。而我主要参与了线上部分的展示,发挥自己的编程特长,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设计了包括昆虫图谱、植物地图、探园探馆和AIGC策展等六大模块。”
贾从若同学:“在这次策展中我设计了AR作品《屎壳郎小姐与四叶草》,用童话故事的方式将蜣螂与勤劳小姑娘的形象结合,讲述它和四叶草之间互相帮助的友情。在老师的启发下,我把原本连环画的设想改为了可以立体观看的‘一平方博物馆’,增强大家观看故事的沉浸感。”
03
未来可期!
“AI+跨学科”培养未来创新者
“AI+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创新实践,给师生们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思考。
王泽宁同学:“这种学习体验和平时上课太不一样了,以前上课都是语文归语文,数学归数学,各学各的。但这次项目里,我们需要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像拼乐高一样组合起来。能够面对不同问题,边做边学、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是项目化学习带给我最大的变化。”
贾从若同学:“AI就像给我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即使我不擅长,但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尝试交给AI实现,它就像能随时随地召唤的‘学习搭档’,拓展了我思维的边界。”
吴悦校长:这次项目证明,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教育应更多采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调用知识,而非被动接受碎片化信息。另外,AI的应用应始终以教育目标为导向,赋能学生思考,而不是替代其主体性。当然,学校也应该突破‘围墙’,与社会资源深度融合。我们相信,通过这类项目,学生将逐渐成长为兼具科学精神、人文关怀与技术能力的创新者,而教育也将真正回归其本质——为未知的未来培养有准备的人。”
《长三角之声红领巾广播站》
收 听 指 南
时间 > >
每周六、日18:00
平台 > >
· 播出频率: FM89.9长三角之声
· 在线收听:阿基米德客户端 《长三角之声红领巾广播站》节目社区
本期素材来源:长三角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