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为埃塞俄比亚患者植入人工晶状体。(受访单位供图)
西安眼得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在车间里工作。 (受访单位供图)
当埃塞俄比亚的白内障患者揭开手术纱布,用拥抱致谢中国医生时,植入他们眼中、仅20毫克重的“西安智造”人工晶状体,闪耀出中国新材料创新跨越的光芒。
这光芒,不仅使异国患者重获清晰的世界,更折射出西安新材料产业厚积薄发的硬核实力!
连日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新材料产业链企业,从打破国际垄断、性能比肩国际一流的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到“点沙成土”,让荒漠绽放生机的神奇保水剂……如今,西安新材料产业链“创新军团”全面开花,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了从被“卡脖子”到“领跑者”的突围,书写着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强盛的生动篇章。
人工晶状体源头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
近日,在埃塞俄比亚的一次义诊活动中,由西安眼得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疏水性丙烯酸酯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成功帮助当地白内障患者恢复视力。
记者了解到,相关手术是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志愿医生工作委员会组织的2025中国志愿医生非洲医疗义诊公益行动的一部分。医疗队抵达当地首日即成功完成6例白内障手术。植入患者眼中的,正是西安眼得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这款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产品可满足微创小切口植入需求,是完全对标国际一线品牌的国产替代创新产品,其独特的弱负球差光学设计,比传统非球面晶体增加了景深,能够显著增强患者夜视力,具有景深与视觉质量双优的特点和超高的长期稳定性。
8月16日,记者来到眼得乐公司所在的西安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园,眼得乐政府事务部总经理谢楠手捧着企业自主研制的人工晶状体,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就像造手机离不开芯片一样,人工晶状体的核心在于生物医用材料。”
这个比喻直击产业痛点——过去,我国高纯度生物医用材料长期被“卡脖子”,国内能独立合成原材料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
眼得乐的破局,始于源头创新。创始人郭光旭早在2015年公司创立前,就购得交联聚烯烃材料的相关专利。
但是,纸上专利远非终点。“从实验室样品到工业产品,我们经历了上百次合成的试错。”谢楠回忆道。
在眼得乐展厅,公司自主创新研制的两代产品陈列其中。除了疏水性丙烯酸酯单焦增强型产品,还有全球新一代交联聚烯烃人工晶状体。后者凭借材料特性,可使光学面直径达6.5毫米的产品通过微小切口植入,有效解决眩光、光晕等行业共性难题。
2022年,由眼得乐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通过验收,标志着全球新一代人工晶状体在西安研制成功!
这不仅打破了国外在高端人工晶状体领域的技术垄断,而且实现了国产人工晶状体产品的创新超越——相关材料的突破性在于其“矛盾统一”的光学性能,即同时具备高折射率与低色散。高折射率让晶状体更薄、透光性更佳,低色散可显著减小视觉色差,再叠加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植入人眼后可保持数十年稳定。
注入“西安力量”
新材料“创新军团”多点开花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眼得乐的崛起并非孤例。
在西安的新材料产业版图上,多家本土企业正以技术为矛,向国际垄断壁垒发起冲锋,不断延展产业链的价值。
8月15日,在陕西鼎益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批直径仅有5—5.5毫米、单重达300公斤的钛合金盘圆,正从轧制线上缓缓下线,泛着金属特有的冷冽光泽。
“这是我们突破‘卡脖子’难题轧制出的宝贝!”鼎益科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过去,行业内普遍依赖外协加工8毫米钛合金盘圆,现在我们有了自主设计、研发并建造的全球首条数字化高温合金及钛合金全连轧智能生产线。”
这些看似纤细的钛合金盘圆,即将作为关键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紧固件、深海装备焊接等尖端领域,为大国重器注入“西安力量”,实现高端材料的国产化跨越。
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西安湄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正上演着“点沙成土”的奇迹。一位工程师拿起一小撮不起眼的白色粉末,倒入装满水的量杯中——瞬间,粉末膨胀,牢牢锁住水分,化作晶莹剔透的半固体凝胶。“这就是我们的‘治沙黑科技’,1克这样的粉末,能锁住1公斤水分。”工程师如是说。
这项源自西安的创新成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治理、生态修复等开辟了新路径——新疆民丰县2000亩示范区土壤有机质提升至3.2%,植被成活率提高50%;内蒙古鄂尔多斯光伏基地实现节水40%,3年内灌草覆盖率将达70%,构建起“牧光农”协同发展的治沙新模式。
如今,放眼西安,一批新材料领域的“冠军”企业正在各自的细分赛道开疆拓土。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铜铬触头材料,市场占有率超过50%;西安宏星电子浆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片式元器件系列浆料、厚膜电路系列浆料等全体系电子浆料的国产替代,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不难看出,从钛合金盘圆到沙漠治理保水材料,西安新材料产业链企业将实验室里的“专精特新”转化为产业链上
的“多点开花”,让技术突破与市场应用形成强劲闭环。
强大合力滋养
形成全链条优质生态
西安新材料产业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精准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创新生态。温暖有力的政策“阳光”、源源不断的资本“活水”与高能级创新平台“沃土”,共同滋养形成雨林式的产业生态。政策、资本、平台正形成强大合力,滋养形成“本地研发-本地生产-本地应用”的全链条优质生态。
今年8月,《西安市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发布,新材料被列为重点攻坚领域。在政策引擎的强力驱动下,“西安速度”令人瞩目。经开区的高纯度中间合金项目,从拿地到开工仅用70天;西咸新区空港新城10亿元生态环保新材料项目快速落地,其专利产品已远销中东,在沙漠治理领域发挥作用……
政策的精准“滴灌”,助力西安新材料产业加速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验证-产业孵化-规模生产”的完整链条。
在此过程中,资本成为浇灌这片创新沃土的关键活水。西安设立了规模达百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金,聚焦优质项目并购及产业链延伸。今年5月,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安经开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三方携手,共同发起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存续期达10年的新材料产业基金。
该基金以实力雄厚的“链主”企业为主导,将积极引入六大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耐心资本”,不仅是“链主”企业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旗下多家上市公司实施优质并购、强化区域产业聚集的加速器,同时也将围绕西安经开区的新材料产业需求,深度布局上下游,促进产业产值增长。
与此同时,更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也在西安加速汇聚。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新材料陕西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备受关注,为原始创新提供了坚实底座……
从为非洲患者送去光明的人工晶状体,到支撑大国重器翱翔九天、深潜万米的精密钛合金盘圆,再到助力荒漠戈壁焕发生机、构筑绿色屏障的保水剂,一系列源自西安的新材料研发突破,正在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赋能高端制造、服务生态治理。一大批西安新材料企业,正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实践,推动新材料产业实现从打破垄断到引领发展的跨越。
(记者 李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