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消费日报官方微博
近日,当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 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备选清单》时,无数消费者正用手机刷着AI生成的短视频,用智能音箱查询天气,让自动驾驶汽车载着通勤……这些曾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以每秒数万次的数据交换重塑着每个人的生活。最新发布的这份技术清单,恰似一把打开未来之门的密钥,让普通消费者得以窥见即将到来的消费革命。
在这份凝聚着13个领域专家智慧的清单中,12项“AI热点技术预测备选清单”犹如12颗璀璨星辰,照亮了消费升级的路径。具身智能机器人走进家庭指日可待,它们不仅能完成清洁、烹饪等家务,更能通过情感交互成为家庭成员;智能无人系统正在重构物流体系,无人机让偏远山区实现“当日达”;算力基础设施的突破,使得普通消费者用千元机就能享受云端AI算力。这些技术不是实验室里的摆设,消费市场已经对其进行了印证。
技术清单揭示的不仅是技术图谱,更是消费生态的重构逻辑。当“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系统已覆盖上千种疾病,误诊率较传统方式大大降低;在教育领域,AI个性化学习系统让每个学生拥有专属“数字教师”,学习效率大幅提升。这些变革背后,是清单中“AI+产业升级”类技术的持续发力。
更值得期待的是未来智能终端的普及。清单中提及的脑机接口技术,已在医疗康复领域初露锋芒。例如,BrainCo公司研发的智能假肢,通过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为不少残障人士带来了“重获新生”的希望。这种技术向消费电子领域的延伸,或将催生新一代人机交互设备。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从2014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蓝皮书”项目系列研究)工作,到如今297项技术破土而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早已改变消费底色。当业内专家说“期待百姓对AI有更深入了解”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清单,更是一份写满机遇的消费指南——在这场由“0”和“1”编织的浪潮中,每个消费者都将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毕竟,最好的科技,永远是让生活更美好的科技。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就会如专家所言: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服务每个消费场景。
肖睿平